引言:这篇文章是邹友宽老师为学校工作几十年中对一件小事的回忆,事虽小但给学校却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为寻求记忆准确,邹老师专程来馆查考印证,几经周折找到并联系上为学校设计校徽的当事人万杰校友,同样深耕教坛多年的万杰谈及这段往事,也始终感念这份机缘,为能以己之力助力母校发展而倍感荣幸。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慢慢回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吧,那时,我在学院教务处工作,还是个中年人。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差到武汉的兄弟院校去办事、学习。
我这人吧,还爱留心观察些细节。跑了那么多学校,我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尤其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教务处,见他们印制的校历、教学管理手册,感到并不死板,封面上、扉页上,都印着他们自己学校的校徽。那图标,设计得是真叫一个精致大气!你说它是个标志吧,却又像件艺术品;你说它是个图案吧,它又分明能让你感觉到那所学校独有的精气神儿。
我拿着人家的册子,翻来覆去地看,真是“眼睛为之一亮”。那徽章往纸上一印,平平无奇的图本文册,瞬间就上了档次,有了灵魂。它不光是好看,更像是一个无声的宣讲员,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拿着它的人:我们学校是有历史的,有文化的,有自己独特身份的。我当时心里就冒出一个念头:“人家这搞得真好!咱们学校,是不是也该有这么一枚属于自己的徽标?”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在我心里扎了根。临走的时候,我跟对方教务处的同志多要了几份资料,小心地放进公文包里,想着一定要带回去给领导们也看看。
说干就干绝不拖沓。我立马就去找了美术系的系主任余海棠老师,在他那间堆满画册、弥漫着松节油味道的办公室里,把我的想法和领导的指示一说,他立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是好事啊!是应该有个我们自己的标志。”他摸着下巴沉吟了一会儿,说:“这样,我给你推荐个人选。我们系九五级有个学艺术设计的万杰同学,专业功底扎实,脑子也活,创意多。让他来试试,你看怎么样?”
我当然是求之不得。很快,我们就把该同学请来了。那是个看起来略带些腼腆的年轻人,但一谈到设计,眼睛就闪着光。我们几个人坐在一起,开了个小会。我谈了下初步构想:“最核心的,一定要体现出我们‘师范学院’的特色。我们是培养老师的地方,‘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是根本。同时呢,图案还得美观、亮眼,要经得起看,要有艺术感。”余主任则从专业角度补充了很多关于构图、色彩和象征意义的看法。万杰同学认真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就这样,我们共同商定了设计这枚校徽的核心理念。
任务交到万杰手上后,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他就带着初稿来了。那是一张用铅笔画出来的草图,虽然还比较粗糙,但基本的框架和元素已经清晰可见。我们几个人又围坐在一起,对着这张草图开始了第一轮“会审”。
“整体结构是不是可以再紧凑一些?”
“这个元素的象征意义够不够明确?”
“线条能不能再流畅一点?”
你一言,我一语,都是为了让这枚徽标变得更完美。万杰同学很有灵气,也很有耐心,我们把意见提出来,他一点点地消化、修改。就这样,反反复复经过了大概两三轮的讨论和修改,一个让我们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较趋完美的校徽设计方案,终于诞生了!
现在,让我来细述一下这枚凝聚了我们共同心血的校徽,它里面藏着的“密码”:图案的最中心,是书籍叠成的阶梯形状。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师范学院,就是传授知识、引领学生攀登阶梯的地方。
而在这书册的中央,巧妙地融入了两棵茁壮的参天大树,它们共同托起一轮初升的朝阳。这其中的寓意非常美好:大树代表着成才,代表着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成为国家的栋梁;而那轮朝阳,既象征着青年学子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希望,也象征着教育事业本身光辉灿烂的前景。
更妙的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两棵大树和朝阳的组合,其外形轮廓正好构成了一个意形的字母“H”,而下方书籍的阶梯造型,又暗含了一个字母“S”。两个字母的组合“HS”正好是湖师”和“黄石” 拼音的缩写!这个设计,巧妙地把我们学校的名称和所在城市的特征也融合了进去,一点儿不显得生硬。
最后,图案的上半部分圆圈内,环绕着中文校名“湖北师范学院”,下半部分圆圈内,则是英文译名。整个徽章,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圆形,既庄重,又充满了生命力。
当时,这个设计稿拿出来,大家的一致评价是:它较完美地体现了我们湖北师范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特点,又兼具了艺术美感,还巧妙地融入了校名与地域标识,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一致肯定。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6年。我们“湖北师范学院”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获批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学校的跨越发展,也意味着视觉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此时我已退休多年,但我注意到,伴随着学校的更名,我们的校徽也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最主要的变化是,在原来那个大圆圈里面,又增加了一个细细的小圆圈,使得徽章的整体层次感更强,显得更加精致和庄重。同时,在书本图案的正下方,清晰地标注了“1973”这个数字。这是我们学校的创办年份,加上它,就等于为校徽注入了明确的历史基因,让它承载的底蕴更加厚重。经过这些调整,新版校徽确实显得更完善、更美观了。
如今,每当走进湖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都能看到这枚徽章出现在各种场所:旗帜上、宣传栏里、文件抬头、各种纪念册里,校庆礼品上,校内各个网站的网页上,师生们的文化衫胸前,甚至纸杯上……它被使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真正地、充分地发挥着它的价值。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图案,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湖师精神的象征,一种情感的纽带,把所有湖师大人的心联系在一起。
回首往事,二十多年前那段为了一枚徽章而奔波、讨论、打磨的岁月,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能亲身参与此事,并在其中起到一点牵线搭桥的作用,每当想起,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淡淡的慰藉。一枚小小的校徽,从无到有,从初生到成熟,见证了一所学校的成长,也承载了我个人一段难忘的职业年华。
谨以此文,记录下这段温暖的往事,也为后来人留下一份关于我们师大校徽缘起的记忆。
2025年10月

2004年9月30日,学校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呈送关于校训、校徽、校歌材料的报告中的部分内容(湖师函〔2004〕68号)

馆藏中的校徽
作者简介:邹友宽,1948年出生,副教授。1982年元月毕业于原黄石师范学院物理系(七七级)后留校工作,曾任教务处副处长,计科系党总支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