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发展回顾

发布人: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5-08-15  浏览次数:10

办学发展回顾


湖北黄石,因物产丰沃,矿藏殷富,号称“江南聚宝盆”。远在春秋战国,即因开发铁山、铜矿、煤田,“大兴炉冶”而以“青铜故里”著称,导出铁锁横江西塞山和鼎犒三军散花洲等军史遗闻。及至近代,更因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大冶钢厂、华新水泥厂和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大型工业厂矿,使黄石又博得“钢铁摇篮”“水泥故乡”“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摇篮”等美誉。然而,黄石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历经波折。迄至上世纪60年代初,才创办黄石大学(1958.9—1962.4)和华中师范学院大冶分院(1966.4—1973.4)。就是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华师大冶分院移交给黄石市,由此拉开了在黄石创办高等师范院校的序幕。

196642日,华中师范学院根据省委鄂发〔66108号文件,向省高教厅和省人委提出《关于华师大冶分院建校计划的报告》。419日,省人委发出〔66〕鄂文教字第376号文件《关于华中师范学院文科四系迁往大冶办分院问题的批示》,同意省高教厅〔66〕高教计财字第197号《请示报告》,并指出,学校基本建设务必贯彻因陋就简、勤俭建校的原则。有关建校具体事宜,由高教厅与黄石市人委具体协商办理。

197348日,省革委会发出鄂革〔197362号文《关于华中师范学院大冶分院移交黄石市的通知》,指出“经省革委会同意,将华中师范学院大冶分院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移交给黄石市,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黄石市领导为主。”

 “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成立,结束了黄石地区没有高等学校的历史。这个历史性的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深受近现代工业文明熏陶的黄石人民,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孜孜追求,体现了以工矿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与时俱进展示了振兴教育、奋发图强的美好愿望。”(曾任中共黄石市委书记的王振有,在参加学校建校30周年校庆时的致辞)

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成立,掀开了黄石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时至今天,我们已经在“鄂东明珠”黄石市办起了一座在全省、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美丽的湖北师范大学。这所师范大学改变了湖北省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师范大学”的历史,谱写了我省高等师范教育的新篇章,重塑了我省在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新格局。

然而,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含辛茹苦;我们一路向前,攻克了多少艰难险阻。五十年,我们大致历经“建校”“建成”“建好”“建强”四个阶段。

1973年,先辈们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二十八个半”老领导、老先生他们带着沉甸甸的“帽子”、披着灰蒙蒙的“尘土”、踏着湿滑滑的“泥泞”,拖着一身的疲惫不堪,却是个个捧着一腔热血,人人怀着美好憧憬,毅然决然来到黄石在实际只有24亩的土地上,用2.4万元经费、80张拐手椅、40张双人床、几间破旧平房,凭着“宁可少活十年,也要把学校办起来”的坚韧,“奇迹”般地完成了“建校”的历史性使命。

1978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1978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197812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隆重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19781228日,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六天,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和增设一批普通学校的通知》(〔78〕教计字第1427号),黄石师范学院正式获准成立,学制改为四年,隶属湖北省领导。

时序前行到19852月,学院再次生发精彩蝶变,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从1985-2015年的30年,学院先后召开了五次党代会、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党代会、教代会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认真谋划奋斗目标,提出学院发展规划,把“办好更名后的湖北师范学院”,并为“建设多科性的湖北师范大学”打牢基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光荣的湖师人历经30个春秋、接续30年的奋斗,自强不息,笃行不殆,取得显著的办学业绩。在国家第一批次全国性教学评估中取得“合格”,在国家实施的第二轮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推进学科和硕士点建设中,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进入新世纪,走在新时代,沐浴春天里,我们一直行进在“建设多科性的湖北师范大学”的征程上。终于在20163月,一个草木蔓发、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43年的湖师人迎来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学校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历史性嬗变。湖北师范大学已成长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处于龙头地位,担当重要使命。如今的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顺利实施,已经跻身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学科专业更强了,师资队伍更强了,教学科研实力更强了,改革发展潜力更强了。强一流意识,用一流资源,育一流人才,建一流大学,成为我们的共同宣言和共同行动,我们正在“建强”湖北师范大学的豪迈征途中昂首阔步、奋然前行。

一、始终不渝坚守办学初心

1973年伊始,历经半个世纪,学校数易其名,但是,始终坚持教育初心不改,保持师范本色不变。

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7月筹建,8月招生,9月开学。当年招收工农兵学员70名,中文专业36人,数学专业34人。1974年,增设政治、英语两个专业,全院政治、中文、英语和数学4个专业、共招收74级新学员140人,学生来源黄石、黄冈地区。19758月,增设物理专业。全院此时共有政治、中文、英语、数学和物理等5个专业,当年共招收新学员171人。中文专业设社来社去班,招生29人。该班学生限黄石、大冶地区。197512月,首届学员毕业进入分配73级中文系35名学员毕业,分配到黄石地区;19767月,73级数学系33名学员毕业。19769月,政治、中文、外语和数学4个专业招收76级新学员119名。19777月,75级政治、中文、外语、数学四个专业169名学员毕业,分配到黄石、黄冈地区。中文系75级社来社去班29名学员毕业,分配到黄石地区。19783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院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入学。学生都是朝“师范专业”而来,奔“中学教师”而去,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学校源源不断向湖北省基础教育战线输送一批又一批合格教师。首任党委书记、校长邵达成,本身就是一位资深教育家。他强调,要“以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为己任”,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否联系中学实际,有没有鲜明的‘师范性’,这是按不按教育规律办事,能否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的重大原则问题。”(《邵达成教育文集》第134页)。学院始终要求各专业、各学科都必须遵循师范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院甚至还开设了有些师范院校当时尚未开设的中学教材教法课、逻辑课、外语听说课等。

办学之初就提出“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的学习要求,一直传承至今。1978黄石师范学院到后来的湖北师范学院直至湖北师范大学学校虽然实现了“从挂靠到自办、从市属到省属、从学院到大学、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合格’‘优秀’’到‘国内一流’”的五次飞跃,但是,“改名不换姓”“提档不变质”,自始至终怀揣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践行“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办学宗旨,坚持立足黄石、面向湖北,坚决扛起“师范”教育大旗,坚定“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崇高信仰,坚守“大学水平,师范特点,地方色彩”办学定位,终于将学校发展成为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

二、建设千亩山水园林校园

长期以来,校园用地严重不足一直是学院发展的最大制约,扩增办学用地、拓展办学空间,成为建校几十年来牵扯历届学院领导班子精力和全院师生员工心绪的最紧迫问题。学院创办之初用地24亩,直到学院更名黄石师范学院、改名湖北师范学院,用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最满意、最彻底、最根本的解决,用地面积远远达不到国家关于生均用地的最低标准和基本要求,极大地分散和消耗了领导班子的工作精力,对学院校园建设、环境改造、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对外交流合作等等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迟滞、延缓了学校建设速度和发展进程。

198558日,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黄城规字〔85〕第029号文件印发《关于湖北师范学院规划红线的通知》,确定学校规划总面积约38.15m2(其中煤灰塘面积13.57m2,为公共运动场地)。

198952日,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湖北师范学院规划的批复》文件(黄政办〔198941号),确定学校占地面积567亩。直到进入新世纪之后的20061月,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以鄂教发〔20062号文件核准本院“校园总规划占地面积1800亩”,从“规划”角度划定学校用地范围。总体方案坚持“以本部校园为基础,在周边拓展办学用地”。进入2000年,扩地进程明显加快,先后实施了五次用地扩容方案。

(一)附中整体一次性移交。200172日省教育厅审批同意、726日黄石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意,黄石市第一中学(湖北师范学院附中)整体并入湖北师范学院,81日起,附中整体一次性移交,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二)并入湖北省化工学校。2003214日,省教育厅、计委、财政厅下发《关于同意湖北省化工学校整体并入湖北师范学院的批复》(鄂教发〔200313号),湖北省化工学校正式并入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化工学校是隶属原湖北省石化厅全日制省级重点中专,建于1985占地158亩,固定资产4588.1万元。

(三)成功收购黄石博物馆。20035月,经多次与市政府、市文体局、市博物馆联系,成功收购黄石市博物馆并进行全面维修,为美术系当年新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2003625日,黄石市博物馆整体迁建,老馆址于8月份整体转让给学校

(四)购置周边“园林场厂塘”。2003517日,黄石市召开规划委员会主任办公会,同意将青山湖公园(488亩)、黄石港区园林场、华新矿山页岩分厂(面积约251亩,购置费人民币5000余万元)、电厂事故灰塘等地纳入学校范围统一规划。520日,黄石市规划建设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学校空间发展的论证报告,确定了初步方案。黄石市规划局根据市规划委员会意见确定了校园规划红线,使校本部校园面积由原来的373亩增加到1835亩。831日,黄石市规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学校规划红线,红线内的本部校区总面积达1835亩,加上化校158亩和牛尾巴(湖滨小区)等处9亩地的零星面积,校园总面积己达2002亩。

(五)确定新版修建性详规。2016年学校更名大学后,规模扩大、层次提升,2004版校园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需求,学校于201912月启动新一轮校园总体规划(调整)编制。新一轮校园总规用地范围东起美术学院,西至湖滨大道,东南至磁湖路,北抵公园路,青山湖公园、黄石电厂事故灰场、华新水泥采石场以及周边加油站、城中村(枫树坳28户)纳入学校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由2004版详规的1835亩增加到1855亩,总建筑面积884142.9平方米,保留建筑面积404191.25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479951.65平方米,容积率0.71,绿地率58%

2019年,市委、市政府为支持湖北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根据国家关于国有闲置资产处置的相关精神,在黄石热电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重新启动了湖北师范大学校园南区相邻地块的收储划拨工作,其中包括黄石热电公司凤凰山北洞口43.6亩商住地、121亩事故灰场、44.75亩子弟学校。自此,学校全面启动校南区的扩建工程。

2021430日,《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湖北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调整)的批复(2021版)》(黄政函〔202173号)指出,同意《湖北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调整)》;要求黄石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对接湖北师范大学规划建设,按照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湖北师范大学。

 “2021版”总规与“2004版”总规比较,校园总体面积扩大,建筑占地面积新增28万平方米,容积率提升0.21

学校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规划用地基本解决,办学空间有效拓展,基本建设迅速步入快车道,校园面貌有了巨大改变,功能分区有了巨大改观,师生教学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校园外环四条边线、四个方位、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本部校区划分“四大文苑”:“丹青苑”“中和苑”“凤凰苑”“青山苑”;内设“四大广场”:“达成广场”“孔子广场”“燕子广场”“知行广场”。学校襟江带湖、含山蓄水,绿茵广场、曲径小道、花坛公园、楼台亭榭、形象雕塑、书画走廊等自然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映成辉,自然生态优雅,人文气息浓厚,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充分彰显。教育部评估专家来校实地考察评估,无不称颂学校“变化大、进步快、声誉好、风气正、人气旺、校园美、气象新”。

三、构建多元教育教学体系

经过五十年建设,学校由原来的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具有多元多层教育体系(五大教育板块)的省属本科重点师范大学。

(一)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共生共荣。2016年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时,设有68个专业。2018年,组织专家对68个专业进行了现场评估。2020年,实施“新工科”“新文科”专业行动计划,学校专业数为70个。202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第一批“优师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化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3个专业获批地方“优师计划”项目并招生。2022年,实施“专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学校专业数为72个,师范专业19个;2016-2018年学校获批6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18-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8个,省级一流专业点31个,一流专业覆盖率达到55%;近两年,学校加快专业调整、优化和升级,现设置专业63个,其中已有14个师范专业接受二级认证。学校师范专业覆盖了基础教育全部学科,师范教育学科齐全、体系完整,非师范教育着力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社会需求,大力推进转型发展。

(二)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互促互进。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学校坚持“以本为本”,严格执行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牢记“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书记校长是不合格的书记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三大纪律;注意落实八项要求:领导的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的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通过这些举措,不断强化一流本科意识,突出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学校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从1986年起步,到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时间先后经历联合培养、试办硕士点和独立培养的坎坷过程。学校研究生教育从未停止、从未中断:1986-2005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30人;19931126日,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印发鄂学位〔1993007号文件,同意本院(基础数学(070101)、语言学(050107)试办硕士学位点;从1994-1998年,独立培养5届硕士研究生;1999622日,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印发鄂学位(1999010号文件,同意学校在立项的学科、专业范围内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学校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和较大的波折。

1986年首次申硕,到后来的1994年、1997年、2002年,连续四次申硕都没有成功学校坚持不懈着力推进学科内涵建设。20061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批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通知》(学位〔20064号),学校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分析化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应用数学成为授权学科、专业,同时有22个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第四批立项硕士点建设学科,2011年取得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跃上一个新台阶。2014924日,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决定从2015年起,全面实施高校研究生联合学位计划,华中师范大学与本校在化学学科实施博士研究生联合学位项目,2015年招生计划2人;本校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教育硕士(学前教育)领域实施硕士研究生联合学位项目,2015年招生计划3人。

(三)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同根同源。我们办好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同时,呼应社会关切,充分利用本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文化优势、教育资源开办成人教育、继续教育。19819月,成立黄石师范学院函授部。19852月成立成人教育处。1997年,经省教委批准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4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继教学院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非学历培训工作等。建院以来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超过10万人。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方面,1981年,首次在黄石、大冶招收第一届函授生,为高中起点五年制本科,涉及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合计招收学生180人,当年秋季开学。1982年开始招收中文、政治、历史等专业干部专修科学生。1983年第一次招收专科起点本科学生72人,涉及中文、数学两个专业。1993年学校首次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全日制学生,1995年与福建省三明市和宁德市劳动人事局合作,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全日制学生。2008年开办全日制双证就业特色班,有3G软件工程、美国硅谷软件工程、国际互联网3个专业。在非学历培训方面,学校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基地、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和黄石市国家公务员培训基地,承接了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开办了各种短期培训班,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考点、湖北省国家公务员培训基地、黄石市局级干部外语培训基地、鄂东南地区中学继续教育中心,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引进来”办留学生教育、“走出去”建孔子学院,国际交流互融互通。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来华留学办学体系。来华留学生教育分研究生、本科生、语言生三个层次,培养类型包括汉语言硕士、经济学硕士、艺术硕士、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信息工程、汉语言进修生等。学校累计培养来自英国、法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坦桑尼亚、巴基斯坦、摩尔多瓦、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卢旺达、刚果、科特迪瓦、赞比亚、南非、老挝、赤道几内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加纳、乌克兰、捷克、摩尔多瓦、印度等30多个国家超600名留学生。为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自2011年起,学校按照湖北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项目文件精神,开展奖学金评选工作,累计获批湖北省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超70万元人民币。2017年,累计发放金额超80万元人民币。2019年获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设立的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项目。各类奖学金项目促进了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2024年度录取留学生106

湖北师范大学与英国奥斯特大学于2011年开始就孔子学院项目开展合作。2011714日,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英国奥斯特大学签署协议,合作设立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学校与英国奥斯特大学于20111116日签署合作协议,参与共建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于2012413日正式揭牌运行;2013101日,奥斯特大学与北爱尔兰8所学校签订共建下设的孔子课堂协议,学校参与共建孔子课堂,为孔子课堂选派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2015211日,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正式批准学校与奥斯特大学合作共建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2014-2025年,学校有近百名师生被选派到孔子学院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或中方院长。孔子学院为师生提供了海外锻炼机会和实训平台。学校依托孔子学院成立了具有教育部备案资质的国别区域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该中心2019年成功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授予权。2020年,又获得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奥斯特大学北爱尔兰孔子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已成为北爱尔兰民众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及中国与北爱尔兰交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五)自主力量办学与社会参与办学,校社双方同向同行。学校依靠自身力量,在办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同时,广泛争取社会资源办学。20034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由湖北师范学院引入社会资本试办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学院实现当年招生,首届招生557人。2004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予以确认的通知》(教发函〔200412号),确认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为实行新的办学机制和模式的独立学院,举办高校为湖北师范学院。201911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学院举办者之一由“湖北师范学院劳动服务总公司”变更为“武汉美联华美科教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经过22年建设,学科专业涵盖文、史、法、理、工、艺术、经济、管理、教育学等9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发展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黄石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战略协同区和临空经济港的产业规划,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管理类学科为重点建设,以教师教育类学科为亮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2015年、2016年,学校分别与珠海世纪鼎利集团公司、文都教育集团联合成立了鼎利学院、文都学院。校企双方同向同行,坚持以应用性、特色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推进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四、办好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突出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重视从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角度,谋划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把握一流建设方向,强化一流本科意识,建设一流专业和课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在2000年以来先后五次接受国家级评估。

(一)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合格。这是新世纪学校接受的第一次“国检”。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对全国36所高师院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湖北师范学院成为湖北省唯一一所被评估的院校。学校迅速启动了迎评工作,2002年,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了国家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2006110日,为应对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实现“保良争优”目标,促进学院快速发展,学校成立了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迎评工作。20075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学校以“优秀”等次通过了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三)接受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3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决定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10月,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评估考查,学校顺利通过评估。专家高度肯定学校在教学改革建设、教学质量保障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和评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全面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学校师范专业总数19个。为贯彻教育部教师〔201713 号《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的精神,学校以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为标准,下大力气加强师范专业建设。2019-2024年,共有14个师范专业先后高质量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考查,已通过认证专业数排省属高校第一。

(五)开展新一轮审核性评估。为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学校2023年全面启动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20249月—11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的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本轮评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展示一流大学办学风采

一是人才培养取得新进步。学校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推进“五个思政”建设,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取得了喜人成果。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14个师范专业先后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近三届,共获批2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近三年累计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0项,学生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100余项。

二是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和学术生态建设,培育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不断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科研创新水平稳步提升。拥有级平台25个、市级平台13家。近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2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项。学校首次在Nature子刊发表正式的学术论文。先后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要学术奖项。近三年来实现成果转化33项,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

三是服务社会展现新作为。开展企业与科研团队对接,坚持组建博士服务团、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获批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阳新县大王镇博士工作站等。开展地方文化研究,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为繁荣和发展地方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成“国培”“省培”项目100共建湖北省首个“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在省内创建多所附属学校,并形成了“五峰模式”“黄石经验”和“湖师样板”。

四是文化建设展示新气象。秉承“诚毅勤敏”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尚诚厚德”湖师精神。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建设校园文化品牌:“道德讲堂”自2013年筹建,已开展600余场宣讲活动。“磁湖讲坛”创立于2011举办磁湖讲坛800期。“省级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成为“理论热点宣传点、社情民意观测点、专家学者实践点、为民服务点和基层文化建设点”先后打造出“书香校园——读书节”、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

五是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并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等4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共建的“奥斯特大学北爱尔兰孔子学院”是北爱尔兰地区唯一的一所孔子学院,是全球十大孔子学院之一,多次荣获先进孔子学院、先进孔子课堂等荣誉称号。孔子学院下设8个孔子课堂中心,为北爱尔兰160所中小学提供汉语课程,组织多种文化活动,每年注册学员2万余名。对中英两国,湖北和北爱两地商贸、经济、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受到中国政府和北爱尔兰政府及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效益。

六、描绘事业发展新蓝图

学校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主线,以办好师范教育为第一职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要路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政治保障,系统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五个湖师”,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新高度、新境界

(一)全力打造“活力湖师”。坚持创新驱动,树立创新意识,聚焦创新要素,增强创新驱动效能,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改革创新蔚然成风,着力打造活力湖师,实现学科建设有活力、教师教学有活力、学生学习有活力。

(二)全力打造“特色湖师”。坚持师范底色,高举师范大旗,协调推进办学结构和学科布局优化,建强教师教育学科,办好师范教育专业,推进教师教育振兴,着力打造特色湖师,实现教育前沿在湖师、教育人才在湖师、教育品牌在湖师。

(三)全力打造“美丽湖师”。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大校园规划与建设力度,倡导绿色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建设高雅、廉洁、向上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优美校园环境,着力打造美丽湖师,实现大美校园、大爱师生、大善治学。

(四)全力打造“开放湖师”。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内外联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走出去、引进来”,深化国际办学合作,拓展国际交流领域,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着力打造开放湖师,实现思想开放、教育开放、合作开放。

(五)全力打造“幸福湖师”。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重点,尊重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个人价值,推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打造幸福湖师,实现扎根在湖师、成长在湖师,幸福在湖师。

七、总结用好先进办学经验

(一)政治是第一标准,办学要有旗帜引领。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懂弄通理论、掌握思想真谛,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坚持政治标准,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担当政治使命,始终坚持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扎根中国大地,办党和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师范大学。

(二)发展是第一要务,办学要有远大目标。必须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核心任务,心怀民族复兴,服务强国建设,对接国家战略,回应社会关切,矢志教师教育,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践行“党建为魂、学生为本、学术为先、学者为大”理念,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文化美校、改革活校”战略,盯住“争博点,强特色,创一流”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好湖北师范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新境界。

(三)抓好师范教育是第一职责,办学要有特色优势。长期以来,我们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培养“知教乐教善教”新型中小学师资;毕业生在基层多、在农村多、在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多;60%的学生来自农村60%的学生就读师范专业师范毕业生中60%到基础教育领域工作,具有“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优秀特质。优良办学传统、优秀精神特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继续前行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基石,要继续履行第一职责、办好师范教育、强化教师教育,做到初心不改、本色不变、矢志不渝,进一步彰显优势和特色。

(四)人才是第一资源,办学要有大师支撑。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坚持“引育并举、育用并重”,完善“引、育、用”机制。实施“教师拔尖行动计划”,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博士比例,为“双一流”建设和“申博增点”提供人才支持。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有大爱(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大智(扎实学识)、大作(学术成果)、大成(成为著名专家学者)的好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大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引进、培育领军式人物、重量级专家和高水平团队,以“大师”办大学、建大平台、争大项目、出大成果、获大奖励。

(五)创新是第一动力,办学要有大学精神。要勇于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要有一种不低头、不服输、不停顿的顽强精神。要将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嵌入到我们的心灵世界和事业发展进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要把创新融入大学精神,激活创新思维,聚集创新要素,推出创新成果,培育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用改革创新续写发展新篇章。

校史承载的是记忆回望定格的是初心。了解校史校情、回顾事业发展,赓续湖师文脉、绵延不断,光大湖师精神、薪火相传。2025级新生即将步入校园作为新湖师人,愿你们不负时代重托,牢记初心使命,立鸿鹄之志,展骐骥之跃,用新的卓越再造湖师荣光,用辛勤劳动托举湖师梦想,用奋斗之笔描摹更加灿烂的湖师画图!


(档案馆)



(作者: )                                                              
(作者: )